王澍建築的構築思維與方法之研究

Studies in Tectonic Thinking and Methods Approach to Wang Shu's Works

摘要

綜觀深具影響力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近兩屆主題,無論是2014年由庫哈斯(Rem Koolhaas)策劃的"Fundamentals",抑或2016年由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所策劃的"Reporting From the Front",皆帶有某種省思意味。即原先富含地域文化表徵和記憶的建築形式是如何在百年來全球化的浪潮下趨同的?而我們又將如何在資源日益匱乏的今日開拓更好的建築環境?受其啟示,筆者回看即將躍登全球最大經濟體,亦被稱作「當代建築實驗場」的中國的建築發展現況。

 

    相較中國近年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建築奇觀式作品,王澍的建築顯得獨樹一幟。其不直接採用延續現代主義強調工業標準化的建造技術,轉而從傳統材料與營造方式中找尋構築的可能性,試圖探索一種中國當代的本土建築學。亦因此榮膺2012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然而學界目前對王澍建築「構築」的系統性論述尚不足,多是圍繞其文人建築思想、園林畫意美學的概要式分析,或單從材料工程的運用作建築技術的闡述。本研究因而以「構築」的角度切入,一方面探討其循環建造的構築觀及與工匠合作的營造思維;一方面深入分析其「瓦爿牆」的構築方法,與傳統作法進行綜合比較;並實地檢視其構築方法和空間效果的關聯性,以期對王澍的構築思維與方法建立具系統性的研究論述。惟藉如此,方能更真確地解讀其建築的價值意義,並從中梳理值得我們學習與省思之處。

 

關鍵詞:王澍構築學瓦爿牆文本分析空間體驗

Keywords: Space Experience; Tectonics; Text Analysis; Tile Wall; Wang Shu


年份 YEAR                

2016


類型 TYPE                  

構築思維與方法;研究論文 Tectonic Thinking and Methods; Research Article


指導 SUPERVISOR          

施植明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Prof Shih Chiming Chairman and Professor, NTUST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